欢迎访问中视快报网—记录华夏文明·传播公益事业。
中视专题
郓城作家黄河文化采风行活动
日期:2023-03-16 18:21 来源:中视快报网
 
 

本网讯:(公益记者:吕海平、丁海燕、刘志强) 阳春三月,和风拂面,山东郓城作家黄河文化采风团从宋江武校集合出发,向伟庄大堤进发,探寻黄河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荣辱兴衰,以及抗战时期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

1678975652863

黄河九十九道弯,一弯弯出了郓城滩。黄河是华夏人民共同的母亲。几千年来,绵延万里的黄河滚滚东流,鱼虾欢跃,波澜壮阔。她养育了千千万万的子民众生,也传承着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生生不息。

一路之上,原郓城县政法委副书记,时任郓城作协主席的卢明先生滔滔不绝,从黄河故道讲到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是黄河重大水利工程。南岸坝址所在地为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北岸为河南省济源市蓼坞村。

小浪底景区分为四大精华景区:西霞湖、大坝湿地公园、张岭半岛度假区、黄河三峡。四大景区特色各异,东西相映,恰如镶嵌在母亲河上的四颗珍珠,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旅游热点,小浪底工程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老百姓的母亲河。

随后,采风团在导游的带领下走进了仲潭红色码头。在战争年代,仲潭码头成为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站。游击队员依托码头与敌人周旋,搜集传送情报、清锄汉奸,秘密接送革命战士和家属,运输军需物资等等,为驱逐外辱,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仲潭码头一个个展版,记述着治黄先驱和历史事件,其中就有卢惠卿的事迹。1947年黄河泛滥,郓城扬集险工仅有的4个坝全被冲走,卢惠卿带领群众英勇抢险,八天八夜浸泡在黄河水中,从未离开工地一步。他们在炮火连天的恶劣环境下,冒着生命危险抢修大坝,最终挽救了郓城于危难之中。因为在水中浸泡的太久,卢惠卿和很多战友的腿上都起了水泡,很长时间才得以康复。他还积极参加造船工作,冒着被敌人追杀的危险,披星戴月去寿张、阳谷、鄄城等地采购木料。为刘邓大军渡黄河,取得鲁西南战役的胜利,千里挺进大别山做好了有力的保障。

1678975661876

卢惠卿是卢明先生的祖父,郓城县李集镇影塘村人,生于黄河岸边一个船运世家。他1937年参加革命,积极组织物力财力领导地方抗日活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数以百计的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卢惠卿担任郓城县第一任黄河修防段段长,组织干部群众维护苏阁、杨集险工,新建了伟庄险工,为郓城人民开启了治河新篇章。

红色文化,薪火传承。谈起祖父,卢明先生如数家珍。那时候都是抗日游机队,条件十分艰苦,只能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有一次,为躲避敌人的追捕,祖父藏在一个麦秸跺里,敌人用刺刀乱扎一气,见没有动静,便扬长而去。祖父的棉袄被刀尖扎了几个窟窿,有一个刀尖险些扎到了大腿。

还有一次,在六区的区工所,由于叛徒告密,敌人来抓捕共党干部。祖父与区委书记王村还有区长,跳墙而去,摆脱了敌人的追杀。后来日伪军联合几个县的伪治安人员进行大扫荡,祖父在撤离黄河以北的过程中,组织群众安全渡河,坚持最后一个撤离。祖父从小投身革命,其英雄事迹三天三夜也讲述不尽,是黄河滩区老百姓心中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1678975668459

古老的黄河多灾多难,老百姓深受其害,却故土难离。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护堤人便是黄河最忠实的守护者。郓防40号黄河防汛护堤展室,是一个看似很普通的农家院落,白杨参天,石碾无语。展室里陈列着护堤人的皮靴、羊皮棉袄、提灯,土灶台等等。郓城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原主任罗永波说:“这样的堤屋我十分熟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的老家罗楼村就在黄河大堤的下面,我的爷爷曾经也是护堤人。”小时候,爷爷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要动大堤上的一根树枝谁就是我们的敌人。”爷爷在平凡的光阴里守护着黄河,保护着大堤上的一草一木,历经风雨,无怨无悔。

黄河无灾天下平,一代一代的护堤人用坚不可摧的信念,抒写着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驱车前行,突然看见大堤下一片片花海,杏花开得正盛,一簇簇一片片,放眼望去,如云跌落,如棉堆积。采风团的才女们一下子扑了上去,花美人更美,她们拥抱花海也拥抱不老的青春。

1678975673251


走进黄河金堤风景区,翠柳依依,花树成行,千年黄河绵延东流,大大小小的旋涡让人心生敬畏,一个个文化展版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最耀眼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之上漂亮的国徽,采风团全体成员在宪法前庄严宣誓,声音洪亮,响彻云霄。

展版上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还展出了民法典及部分司法解释。有破坏黄河生态环境的公益诉讼,还有珍贵的历史资料。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八月冀鲁豫行政公署领布《黄河大堤公约》——这是人民治黄制定的第一个具有法律性质的保护黄河工程安全的文献。历经七十多年的岁月浸浊,虽然略有破损,依然清晰可见。

展版上还展出了《太守断牛》《拷羊皮》《惧小》《廷尉罚金》等一个个有趣的历史小故事,警醒后人当官要明镜高悬,公正廉明,不能失信于民。

1678975678959

面怀革命先驱,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与五千年的黄河文化相互交融,相辅相成。走进李集中学,汤校长侃侃而谈,他带领大家参观了文化长廊布展设想,并向大家展望了未来的前景,令人期待。校院内一群群孩子生龙火虎,一个个未了的工程正在施工。少年强,则国家强,这些祖国的花朵在不久的将来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任重道远,人民教师呕心沥血,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

采风团成员突然看到校园里有一个大夯,便唱起夯歌,玩得忘乎所以。夯歌能鼓舞人的斗志,激发人的热情,让人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忘却疲劳。

1678975684180

夯歌:


说了个一字(嗨呀嗨嗨呀嗨)

一趟街(嗨呀嗨嗨呀嗨),

吕蒙正落魄(嗨呀嗨嗨呀嗨)

赶过斋(嗨呀喟呀)。

张飞落魄(嗨呀嗨嗨呀嗨)

卖狗肉(嗨呀嗨嗨呀嗨)

汉刘备落魄(嗨呀嗨嗨呀嗨)

卖草鞋(嗨呀喂呀)…………………



1678975688631


辞别李集中学,采风团去了肖堌堆三皇庙。肖堌堆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郓城县李集乡大杨集村东约300米处,遗址西距黄河1500米。是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汉文化的遗存。据说,每年的庙会十分隆重,人山人海,商贩云集,善男信女,香烟缭绕。三皇庙小小的院落再多赶会的人都能装得下,令人十分不解,难道三皇庙进入了传说中的平行世界?

听老辈人说,三皇爷爷十分灵验。很久以前,这里发生过一次瘟疫,很多人感染病毒而死亡。族长带领族人去三皇庙祈祷,让三皇爷爷他老人家发发善心,救救这些在恐惧中挣扎的子民。族长在三皇庙前跪了一夜,天刚破晓突然下起了大雨。族长突然如梦初醒,命人拿木桶去接,桶刚接满,雨就停了,然后倒进锅里烧开,让村上的男女老少都喝上一碗。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烧开的雨水竟然是中草药的味道,更为神奇的是村上这么多人争相从锅中舀水,这锅里的水咋就不见少呢?喝了神水的人都从瘟疫中挺了过来,族长便带领族人备了供果去三皇庙谢恩。从此之后,村上的人安居乐业,再无瘟灾。

1678975708980

最后,采风团去了郓北革命老区和大潭中学。郓北革命老区正在建设中,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更加完善。

大潭中学是郓城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校内设有纪念馆和民俗馆,展出了战争年代的黄河人家,芦苇河中的木船,以及黄河滩区的农耕文化。二楼展出了郓城战役、羊山战役和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等等版块,还有许多郓城革命英雄以及与郓城有关的英雄事迹介绍,像杨勇、刁震川、梁仞仟、汤继来等等。面怀这段历史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舍身记死的精神意志,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潭中学不仅是菏泽市党史教育基地,还是郓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郓城县张鲁集镇党校,红色文化能量满满。

1678975713692

大河奔流,文明不息,黄河不仅是郓城的地理黄河,也是郓城的生命黄河。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作家采风步履匆忙。

返回的路上,大家争相献艺,唱歌、朗诵此起彼伏,采风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此次采风,受益匪浅,作家与诗人应担当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大任,深挖黄河文化与红色文化,创作抒写反应新时代变革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食粮。

编审:陈兴建

责编:王蕊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是“中视快报网”唯一官方网站!未经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中视快报网名义发布任何信息。

      1.凡注明来源为“中视快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视快报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新闻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3.中视快报网只报道正能量新闻资讯,拒绝舆论监督、负面报道。


 
栏目导航
 
热点排行
 
焦点图文